竞赛生之间的差距,到底在哪里?|竞赛的三阶段培养理论初探

2017-08-05 13:17:21      点击:

“搞竞赛,真的太苦了。”

“搞竞赛的风险太大了。”

“仰望大牛,差距太大。”

“竞赛弱省,别说集训队,金牌太难了。”

对于搞竞赛的学生和学生的家长来说,这几句话或许就是内心的真实写照。

在2012年底,清北举办的竞赛保送生考试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,2013届高三学生成为赶上政策利好的“末代保送生”。

2014年,“省一加分+省队保送”的政策被彻底废止。进入国家集训队成为竞赛生直接保送的“唯一”方法。同年,自主招生联盟解散。2014年前后入读高中的同学,都经历了一段非常迷茫的时期,搞不搞竞赛,搞到什么程度,自主招生到底需要竞赛成绩吗?他们忍受着政策变动的阵痛。

其实,不止是他们,还有学校,政策变动后,有些学校没有把握住方向,放弃了竞赛,三年后,比如蜀中某名校,从三大公立学校,到几乎没有清北顶尖学生,也就3年时间。

然而,随着竞赛政策的收紧,自主招生联盟的解散,许多高校的自主招生简章却纷纷将竞赛获奖作为报名条件。

与此同时,各个省市省一等奖、省二等奖的人数逐年扩张。福建省物理竞赛省一等奖的人数,由2013年的28人,扩张到了2017年的42人。江苏省甚至开始给学生颁发“江苏省省一等奖”,俗称“假省一”。

面对扩张的省一人数和收紧的竞赛政策,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顶尖高校,通过举办金秋营、暑期营、生科营、工科营、致远营等一系列以竞赛生为招生对象的竞赛营,通过自主选拔的方式,优中取优,以提前签约的方式向竞赛生抛出橄榄枝。

◆   ◆   ◆

竞赛真的越来越难了吗?

《竞赛生态分析》这篇文章中,我们罗列了目前竞赛生的名校之路:

竞赛真的越来越难了吗?

从复赛/联赛/省选、全国决赛,一部分优秀的学生就能够脱颖而出。

高校举办的金秋营、致远营等竞赛营也给一部分学生提前取得签约的机会。

2017年1月份清华举办的工科营,事后证明帮助一部分竞赛成绩突出(但不足以保送、签约)并且综合成绩突出的学生,能够取得签约。

比起改革前仅仅加10分、20分的竞赛政策,如今许多竞赛营给出的签约动辄就是一本线、60分、40分、30分(后续还需通过自主招生将签约落实),搞竞赛带来的实际优惠实际上更大了。

但一旦学生进入高校举办的各种竞赛营,对来自竞赛弱省的学生而言,面对的是更加残酷的全国排名。

毫无疑问,机会变得更多了,但你能把握住吗?

◆   ◆   ◆

弱省和强省,到底差在哪?

从最近一次学科竞赛的全国决赛成绩来看,省份之间的差距仍然巨大。

以在全国决赛取得金牌的人数来论,取得金牌数量前12位的省份如下:

以国家集训队的人数来论,进入集训队总人数在10人以上的省份如下:

毫无疑问,湖南、浙江、湖北是绝对的竞赛强省,北京作为竞赛资源的聚集地,顶尖学生的水平不容小视,四川已经悄无声息的排列在了榜单前几名,成都七中、绵阳中学的竞赛生,也可以拿到进省队,即签清北约的强省待遇

也就是说,这种“强”不仅体现在金牌和集训队人数上,更体现在政策上,“强省”省队往往能直接得到清北招办的直接签约降分。

而其它省份的考生,是否能走完打通竞赛之路,仍然取决与能否取得金牌、能否在高校举办的竞赛营中取得签约、甚至能否在自主招生中斩获加分。

这就是文章开始,有些人的感叹“竞赛的风险,太大了!”,为什么大,因为比如在陕西,进入了省队,离金牌,还可能有一定的距离,几科竞赛国决时间不同,除了生物、信息,其余最早的也得10月底,晚的得12月,也就是如果没拿到金牌,至少错过大半或全部一轮复习。

在金秋营中,一些两湖、浙江地区的省一,比一些省份的省队同学,水平还要高,这样,即使进了弱省省队,到头可能也只能签约复旦、上交,同学和家长难免自己嘀咕,那这样,还不如去搞高考自主来得好。

但是这不是今天讨论的主题,我们要问的是,竞赛强省和竞赛弱省之间的差距,到底在哪里?

是师资吗?未必。

这个问题,是很多弱省学校管理层的严重误区。他们总认为,是因为学校没有足够水平的竞赛教练,没法去给学生教授竞赛内容的课程。

但是实际上,国内有强大竞赛团队的学校有几所呢?除了乐成公立,每年高薪挖顶级竞赛教练以外,即使北京,也是背靠北大和北大校友,借助周边资源而非学校自有团队。

和湖南某顶级竞赛学校某竞赛教练的交流,他坦言,对于竞赛的学生,作为教练,他能教授的东西很少,基本上,高考内容快速且扎实地铺过去,一些竞赛入门的讲一讲后,就转型为管理型教练”,管理学生的学习进度、安排学生的外出上课、组织多轮次测试互评等等。

所谓安排学生外出上课,就是各种竞赛中介机构,在每个假期都会聘请大学教授、集训队教练、竞赛命题人开办集训和讲座,竞赛教练要做的就是,打听好,哪里的师资更到位,效果更好,然后会组织学生去听课。所以,在这个层面,师资都是公开的,强弱省也没有显著的差异。

是弱省不如强省重视吗?

有一定影响,但也非决定性因素。同样是上名校、拿加分,在新政策不断普及的情况下,全国各大高中不能说不重视竞赛,都很重视,起步也都挺早,但是弱省学校总会觉得,搞出金牌这件事,有点力不从心。

但是,根本原因是什么呢?

◆   ◆   ◆

有人还在摸石头过河,有人已赤足狂奔

造成强省和弱省之间差距的根源,在于学生的培养方式存在差异。

更进一步说,弱省的竞赛生缺乏完善成熟的规划。

以下几种情况,是否就存在在你的身边,请自行对号入座:

A同学:我已经高一下学期/高一暑假/高二上学期/高二寒假/(还能更晚吗...),搞竞赛来不来得及?

B同学:寒假/暑假/小长假来了,我想出去上点竞赛课,之前都没基础,能不能给我推荐一下?

C同学:我(不小心)过了生物竞赛初赛,之前没搞过竞赛,想突击一下,我该看什么书?

如此的迷茫而缺乏规划,在竞赛强省是难以想象的。

以湖南长沙竞赛生的竞赛规划为例:

初中三年,保持相对优异的成绩,同时在直升考试(澄池杯/攀登杯/新苗杯等)当中取得优异的成绩。初三直升高中本部,不必参加中考,且能够进入竞赛班。早在初三的3月,一部分顶尖的直升学生,就由高中本部竞赛教练给学生教授高中学科知识,在进入高一前,打下相对扎实的高中学科基础。

可以说, 在强省搞竞赛,单科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前,必须结束高考内容。这部分内容,由学校竞赛教练进行,一边扎实基础,一边微微拓展。

高考内容结束后,大面积竞赛知识的学习开始,并逐步加深难度,构建竞赛的知识体系。一些学科,在高二参加一次竞赛考试,取得初步的竞赛成绩,判断是否能够继续搞下去。

在这个阶段,学校会混合本地大学教授,以及进入集训队保送的学长,构建一套合理的体系。有内容讲授,也有刷题引导和答疑。

在完备了竞赛体系之后,这部分竞赛生开始外出征途,开始追着大学教授、国家集训队教练的集训和命题人上课。这些课程,往往都是几百人,谁能吸收这些课程的精华,至此已不言而喻。

直白地说,有些人是去听课的,有些人是去抄笔记的。

◆   ◆   ◆

竞赛之路的三阶段培养理论初探

此部分,我们探讨竞赛生应该如何培养,抛砖引玉。

竞赛生提前起步,有时候真的谈不上拔苗助长,因为国内的中考,真的没有什么意思,提前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,挖得深入一些,没什么不可。大部分的竞赛生,其实都挺怀念当年的竞赛生涯。

言归正传,如果按照学习目标划分,竞赛之路可以划分成三个阶段: 

第一阶段,高中知识普及。

在这个阶段,在开始竞赛知识学习之前,首当其冲需要突破的就是高考课内的学科知识。

然而有些高中采取高考内容和竞赛内容同步推进的方式,却不得不面对课内进度拖累竞赛进度的问题,使得竞赛的学习迟迟不能推进,高考内容也学得不够扎实。这是不可取的。

单科高考内容的及早结束和巩固,是竞赛学习的必备基础。

第二阶段,竞赛体系构建。

在这个阶段,竞赛生开始全面学习竞赛知识。

首先借助竞赛的入门书籍完成竞赛基础知识,在此之后通过大量的刷书刷题加深对竞赛的理解。这个阶段,大部分高中教练的工作重心逐步转向了组织测试、批改试卷、寻找题目、统筹资源。 

一些有竞赛传统的学校,就会组织已经保送的竞赛学长,与低年级竞赛同学一起交流讨论,陪伴学生进行大量的刷题和与之配套的答疑。这时候,一些真正有竞赛水平的同学被筛选出来,冲击省队。

第三阶段,追随命题人讲座。

在完成了竞赛体系构建的工作后,竞赛生们开始开始他们最为劳顿的一个阶段,就是奔赴各地,追随知名竞赛教练,跟着他们的全国巡讲,听他们专题性质的讲座。

这个阶段,竞赛教练基本的工作就是和各大中介机构联系,确定知名竞赛教练的排课情况,确定这个教练上课,然后组织学生前往集训。

第三阶段的集训和讲座,在竞赛准备的中后期就需要根据放假情况穿插进行。但如果没有扎实的竞赛功底,在这样动辄百人的大课上,真正能够吸收的内容非常有限。

三阶段中持续时间最长的,毫无疑问是第二阶段的大量刷书刷题,这也是竞赛生真正意义上学习竞赛的关键时期。

在后续的复赛/联赛、全国决赛中,一个学生能走多远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二阶段的学习成果。而强省和弱省的差距,大牛和普通学生之间的差距,也在第二阶段拉开。

◆   ◆   ◆

竞赛强省到底强在哪里?

回到我们一开始的问题,竞赛强省强校究竟强在哪里?竞赛大牛究竟牛在哪里? 

一样的竞赛教材、水平相差无几的竞赛教练、谁都能去听的命题人集训,并非导致差距的核心因素。

问题在于,很多没有竞赛传统的学校,很多不了解竞赛体系的学生,缺乏成熟的规划。

在该普及高中内容的时候,盲目进行竞赛内容的拓展.

在该大量刷书刷题的时候,以为命题人集训能够让自己“速成”。

在参加命题人集训的时候,又因为水平不够而收获寥寥。

而在竞赛强省强校,有着持续时间更长的第二阶段,也有对规划更加清晰明了的竞赛教练,使得学生能够沉下心来进行大量的刷书刷题,一步一个脚印地提升自己的竞赛水平,最终参加过命题人讲座后,才能厚积薄发。

所以,在本文最后,总结如下:

1.本文如题,探讨强弱省份之间竞赛生的差距的成因,并抛出竞赛生培养的三阶段理论,这是一个初探,供学校、老师、家长和同学们参考;

2.本文所指竞赛三阶段培养,总结来说,就是:

    单科兴趣科目高考内容的较早且扎实的普及
    高吸收度的竞赛体系构建
    高质量竞赛体系构建后的教练专题讲座跟踪

3.其中,第三阶段必不可少,把握方向,但是真正的差别,在于学校是否能够构建有效且高吸收度的竞赛培养第二阶段;

4.当然,在关键的第二阶段,学校往往要解决学生和家长的担忧,是否能够让学生更有把握地搞出竞赛成绩,是否了解自主招生等政策,一旦走不出竞赛,也能在自主招生上寻得一席之地等等,是否设置了合理的制度约束学生的课内成绩等等,都是学校层面要解决的问题。

抛砖引玉,期待更多的交流。